WFU

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

揮別肺炎,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吧!!



謝小姐,大學生,從小到大飽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,全身紅癢疹,搔抓破皮,皮膚流湯流水的,厭倦了使用類固醇的治療模式,也曾找過許多名中醫,效果不甚理想。在親友介紹下來到我的門診。



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、搔癢、持續或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。主要表現為:皮膚乾癢變厚、脫屑、皮膚發炎發紅等。

異位性皮膚炎發病機轉十分複雜,簡單地說,就是皮膚保護力下降->異常過敏->搔抓->感染。不斷地惡性循環的一種皮膚疾病。

常有的錯誤觀念是:長大了就會自己好起來!

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的盛行率大約10%左右。好發在1歲以下的小嬰兒,幾乎都在5歲以前發病。常出現於孩童,但也可以出現在任何年紀。

這個病當然不是現代人才有,在古時候稱為「四彎風」(表現在手彎、腳彎的疹子)、「胎斂瘡」、「奶癬」、或「浸淫瘡」等。在中醫古書上有詳細記載,《醫宗金鑒》:“四彎風,此証生在兩腿彎、腳彎,每月一發,形如風癬,乃風邪襲入腠理而成。其癢無度,搔破津水形如濕癬”。

中醫治療這個病,需配合內服外用治療。內服藥:依中醫辨證分型採相對應的藥物調整體質,而外用藥分時期,1. 收斂傷口滲出物:三黃粉2.滋潤皮膚:潤膚為主的藥膏。

經過門診治療後,謝小姐皮膚明顯好轉,上課更專心,晚上睡得更好,與同學朋友交流更有自信。中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確實有效,而且不會有長期使用類固醇所出現的副作用。